很久很久以前,在寺廟還有廣大的田產供佃戶耕作的時代,每逢十二月便是收繳田租的期限。這一年,村子裡的收成普遍地差,佃農們派代表到寺裡請求寬限,幾番交涉,才將今年的租金減了三成。只怪天公不作美,老和尚算盤打得緊,這剩餘的收入,只夠佃戶過個慘澹的年。

昨天剛過臘八,從佃農們的神情看來,這個年恐怕不好過……「再怎麼樣,田租照例是要繳的。這是十方的產業,可不許他們賴帳!」老和尚自言自語,邊剃頭邊想著,冷不防在左鬢劃出一道口子。老和尚也不在意,順手抓了一撮炭灰,貼住傷口止血,便作了結論:「年底務必收齊了租,明年春天給大雄寶殿佛像裝金。」

老和尚是寺裡的住持,七十歲的人了,剃頭的事應該是有侍者服務的,但他堅持凡事不假手他人,早晚隨眾作息,連衣服都是自己洗的。老和尚律己甚嚴,即使位居方丈,仍執意住在早先簡陋的個人寮房,大家知道老和尚的性地,對於他的決定,也就不再說些什麼,大家都說,老和尚就是這麼一個貫徹到底的人。

在老和尚的堅持下,大部份的佃戶都交租了,少數幾戶不足額的,也都承諾在年底前結清。唯有東邊的張大家,遲遲未交分毫,催得急了,張大只好帶著十歲的長子,揹著最小的奶娃兒,上寺裡求情:

「不是小的存心不繳。家裡老母親病著,五個孩子又小,三餐吃得差,他們的娘快要沒有奶水餵小娃子了。家裡不存點糧,怎麼過得了這荒年哪!」

對於張大的連聲懇求,老和尚並非無動於衷。然而,任何事情只要破了例,就會有下一次;況且,聽起來他家還有存著一點糧的。活了這麼一大把歲數,難不成還上他「苦肉計」的當?拿定了主意,老和尚便寒著臉說道:

「不是老和尚我不通融,既然已經減了三成租,你們也該體諒老和尚的難處。除夕之前再不付清,明年是沒有種子給你們的,自己看著辦吧!」

十二月十九,又是剃頭日,剃頭的時候總會讓他想起一些事情。這幾天,張大又來求情,結果失望而歸,一家人愁得不知怎麼辦才好。「這次真的是把張家逼緊了。」老和尚揣度著,為了維護祖業田園,實在不想理會對方的處境。可是,心頭總抹不去一股奇異的感覺……剃淨了頭髮,老和尚對鏡端詳,上次剃頭留下的疤痕,像是一條暗褐色的線蟲,蟄伏在他老皺的皮膚裡,呼之欲出……老和尚呆住了!

是鏡中的影像?抑是自己腦袋中的幻象?一張隱約成形的面孔,是誰?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竟讓自己極度地不安?「不要看……不要看!」猛然閤上鏡子,老和尚嚇出一身冷汗!回過神來,彷彿那暗褐色的蟲又鑽回鬢角,蟄伏著,什麼事也沒發生。

奇怪的是,這道疤既不脫落,也不癒合,竟沒辦法摳掉它;就像那模糊的面孔,從此在腦海中揮之不去。而這張臉,彷若是個恐怖的謎,一點一滴侵噬著他的思考,想去揭穿它,參透它,卻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……。

「這一生中,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!竟然害怕一面鏡子?」幾天來,老和尚厭煩了自己的怯弱,也疑惑到頂點,勉強說服自己掀開那面鏡子--赫然,在自己這張老臉後面,現出一張,清清楚楚,十歲男孩的臉!像是瞬間遭電殛,老和尚倉惶甩開鏡子,踉硠蹌蹌奪門而出。

年關一天一天地逼近,彷彿有什麼事就要發生……聽說張大一家愁雲慘澹,稍微值錢的東西都拿去賣了。夠不夠付佃租呢?不知道。老和尚根本不想知道,就像那面不祥的鏡子,老和尚絕不願意再照它一眼--只要不照,就不會出現那令人驚顫、冰冷的景象。

天,越來越寒,除夕將至,終於下雪了。「瑞雪兆豐年,明年田裡不愁沒收穫啦!」村民們洋溢著否極泰來的歡喜,對張大一家人而言,卻是厄運的開始。寒風瑟瑟,破舊的老屋抵不住夜裡的風雪,全家人只好偎縮在一起相互取暖。「明天怎麼面對老和尚呢?他會不會扣住種子,甚至收回田地?唉!」張大夫妻煩惱得睡不著,一聲聲的哀嘆,凍結在寒冷的空氣中。

這天夜裡,老和尚也失眠了。他想到明天可望將租稅收齊,一切作個定奪……又想到張大帶著孩子卑微懇切的乞求……那一道疤、那一張臉、那一股吞噬人的迷惑與不安……反反覆覆,弄得自己心神不寧,恍惚中他好像點亮了碗裡的燈。

然而,就在燈芯亮起的剎那,被遺棄在牆角邊的鏡子竟透出異樣的光!這一瞬間--尚不容第二念生起--一個人形緩緩從牆角落冒出頭來……漸漸地五官分明,四體具足,宛然一個十歲的男孩!老和尚張口結舌,幾乎忘了呼吸。而這男孩手中,竟捧著一隻死青蛙,眼角猶掛淚痕,望向老和尚欲睜裂的雙眼。

四目相接的當下,所有鼓脹的疑懼、不安、轟然爆裂!老和尚心底全然明白,卻破口大罵,發狂似的把所有能丟的東西、炭盆、燈碗……擲向牆角:

「什麼祖業、田園、十方產業……全都是騙人的東西!哈哈哈……你把死菩薩看得比活人還重要,你一定是個壞和尚……!」

遠方傳來清揚的雞啼,劃破黎明前的寂靜。老和尚發了一身冷汗,迴顧四周,原來是一場夢,一場失眠夜真實的夢。

六十年前,真的有一個佃農的孩子,無意間踩死一隻青蛙,傷心地捧到佛寺,求師父為它超渡。這男孩十歲,歡喜修行,便在寺裡出家。這個純真的孩子,也就是後來的老和尚。

伏請世尊為證明,
五濁惡世誓先入;
如一眾生未成佛,
終不於此取泥洹……

「與其為菩薩裝金身,不如顯發菩薩的精神吧!」在早殿悠揚的梵唱聲中,老和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。

 

轉載自萬佛山《慈明雜誌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萬佛心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